中藥材|蒼朮

毒性:無毒

歸經:胃經、脾經

藥性:溫

藥味:辛、苦


【性味歸經】辛、苦,溫。歸脾、胃、肝經。

【功能主治】燥濕健脾,祛風散寒,明目。用於脘腹脹滿,泄瀉水腫,腳氣痿躄,風濕痹痛,風寒感冒,夜盲。

【應用】

1. 用於濕阻脾胃、脘腹脹滿,寒濕白帶,濕溫病以及濕熱下注、腳膝腫痛、痿軟無力。治濕阻脾胃,而見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、倦怠乏力、舌苔白膩厚濁等症,常與厚朴、陳皮等配伍應用;治寒濕白帶,可配白芷同用。如濕熱白帶,又可配知母、苦參、墓頭回;濕熱下注、腳膝腫痛、痿軟無力,可配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等同用;濕溫病證可配石膏、知母等同用。

2. 用於風濕痹痛、肢體關節疼痛。與羌活、獨活等同用。

3. 用於風寒表證。與羌活、細辛、防風等同用。

4. 用於夜盲、眼目昏澀。與豬肝或羊肝、石決明等配伍同用。


【用法用量】煎服,3~9g。


史籍記載


1.陶弘景:除惡氣。

2.劉完素:明目,暖水臟。

3.《珍珠囊》:能健胃安脾,諸濕腫非此不能除。

4.李杲:除濕發汗,健胃安脾,治痿要藥。

5.朱震亨:散風益氣,總解諸郁。

6.《本草綱目》:治濕痰留飲,或挾瘀血成窠囊,及脾濕下流,濁瀝帶下,滑瀉腸風。

7.《玉楸藥解》:燥土利水,泄飲消痰,行瘀,開郁,去漏,化癖,除症,理吞酸去腐,辟山川瘴癘,回筋骨之痿軟,清溲溺之混濁。

8.《本草求原》:止水瀉饗泄,傷食暑瀉,脾濕下血。

9.《醫學啟源》:蒼朮,主治與白朮同,若除上濕發汗,功最大,若補中焦除濕,力少。《主治秘要》云:其用與白朮同,但比之白朮,氣重而體沉。及脛足濕腫,加白朮泔浸颳去皮用。10.李杲:《本草》但言術,不分蒼、白,而蒼朮別有雄壯上行之氣,能除濕,下安太陰,使邪氣不傳入脾也。以其經泔浸火炒,故能出汗,與白朮止汗特異,用者不可以此代彼,蓋有止發之殊,其餘主治則同。

11.《仁齋直指方》:脾精不禁,小便漏濁淋不止,腰背酸痛,宜用蒼朮以斂脾精,精生於谷故也。

12.朱震亨:蒼朮治濕,上、中、下皆有可用。又能總解諸郁,痰、火、濕、食、氣、血六郁,皆因傳化失常,不得升降,病在中焦,故藥必兼升降,將欲開之,必先降之,將欲降之,必先升之,故蒼朮為足陽明經藥,氣味辛烈,強胃健脾,發谷之氣,能徑入諸藥,疏泄陽明之濕,通行斂澀,香附乃陰中快氣之藥,下氣最速,一升降,故郁散而平。

13.《本草綱目》:張仲景辟一切惡氣,用赤朮同豬蹄甲燒煙,陶隱居亦言術能除惡氣,弭災診,故今病疫及歲旦,人家往往燒蒼朮以辟邪氣。

14.《本草通玄》:蒼朮,寬中發汗,其功勝於白朮,補中除濕,其力不及白朮。大抵卑監之土,宜與白朮以培之,敦阜之土,宜與蒼朮以平之。

15.《本草正》:蒼朮,其性溫散,故能發汗寬中,調胃進食,去心腹脹疼,霍亂嘔吐,解諸鬱結,逐山嵐寒疫,散風眩頭疼,消痰癖氣塊,水腫脹滿。其性燥濕,故治冷痢冷泄滑瀉,腸風,寒濕諸瘡。與黃櫱同煎,最逐下焦濕熱痿痹。然惟茅山者其質堅小,其味甘醇,補益功多,大勝他術。

16.《藥品化義》:蒼朮,味辛主散,性溫而燥,燥可去濕,專入脾胃,主治風寒濕痹,山嵐瘴氣,皮膚水腫,皆辛烈逐邪之功也。統治三部之濕,若濕在上焦,易生濕痰,以此燥濕行痰;濕在中焦,滯氣作瀉,以此寬中健脾;濕在下部,足膝痿軟,以此同黃柏治痿,能令足膝有力;取其辛散氣雄,用之散邪發汗,極其暢快。合六神散,通解春夏濕熱病;佐柴葛解肌湯,表散瘧疾初起;若熱病汗下後,虛熱不解,以此加入白虎湯,再解之,汗止身涼。繆仲淳用此一味為末、治脾虛蠱脹。

17.《玉楸藥解》:白朮守而不走,蒼朮走而不守,故白朮善補,蒼朮善行。其消食納谷,止嘔住泄亦同白朮,而泄水開郁,蒼朮獨長。

18.《本草正義》:蒼朮,氣味雄厚,較白朮愈猛,能徹上徹下,燥濕而宣化痰飲,芳香辟穢,勝四時不正之氣;故時疫之病多用之。最能驅除穢濁惡氣,陰霆之域,久曠之屋,宜焚此物而後居人,亦此意也。凡濕困脾陽,倦怠嗜臥,肢體酸軟,胸膈滿悶,甚至膜脹而舌濁厚膩者,非茅術芳香猛烈,不能開泄,而痰飲瀰漫,亦非此不化。夏秋之交,暑濕交蒸,濕溫病寒熱頭脹如裹,或胸痞嘔惡,皆須茅術、藿香、佩蘭葉等香燥醒脾,其應如響。而脾家郁濕,或為膜脹,或為腫滿,或為瀉泄瘧痢,或下流而足重跗腫,或積滯而二便不利,及濕熱鬱蒸,發為瘡瘍流注,或寒濕互結,發為陰疽酸痛,但有舌濁不渴見證,茅術一味,最為必需之品。是合內外各病,皆有大用者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