遲到的階段性過程,成年後的理解。

 

幼稚園上學時就很討厭一大早起床上學,爸媽為了方便接送照顧我,找了一個離上班近的幼稚園,就代表著要比別人更早的起床,從這個時候就是開始了戰爭拉鋸戰,當然這個年紀是無法戰勝邪惡的力量,只能屈服,對於準時也沒什麼想法,唯一念頭只是想多睡一點,是一個愛睡覺的孩子,那個年代也不會去想是不是身體上的問題,就一定是小孩子懶惰,長大後了解了營養方面知識發現有可能並不完全是小孩子的錯。

小學就在家附近,走路大概5~10分鐘,運氣好趕上時間就可以走更近的側門,不然就要繞路走到前門,從這時候開始了遲到的人生,一個星期上課五天,誇張的時候有3~4天是遲到的,我都不記得沒遲到是什麼原因,遲到不是睡眠不足爬不起來,就是人不舒服不想上學,然後也是離的距離近,總覺得可以晚一點出門也是來得及,甚至還有在家聽到打鐘後才發現遲到了,偶爾會很緊張的跑去學校,後來就覺得反正都遲到了,就慢慢走去吧。


當年還有被體罰,所以很常看到我被罰站或是半蹲,還是負重的被罰,背著書包、提著水壺與便當手舉在半空中,半蹲著等待,在印象當中我是全班最常被罰站的人,也是每次都會被老師與家長念,為什麼那麼喜歡遲到,就不能準時上學嗎?我心裡面想真的是很難準時,幹嘛這麼早上課,太不人性化了。

到了國中持續保持著遲到的記錄,還被班導師罰寫悔過書,每隔幾天就要寫悔過書,寫到都開始胡言亂語,從頭扯到尾,從原因過程到反省,循序漸進的描述,還要換不同的花樣能相似卻不能相同,為了湊滿字數花費了很多腦力。

上了高中因為距離非常遠,每天通勤花費的時間很長,單程就差不多要1個半小時到2個小時,還記得第一個學期有付費搭校車,結果有一半的時間趕不上校車時間,早上5點40分,怎麼可能搭的到,後來就自己搭公車,後面才有了捷運,搭公車到都有心得,知道最遲坐上哪一班公車才不會遲到,超過了那個時間就一定會遲到,每天回到家在看書的話很難早睡覺,每天都在睡眠不足。

度過了前面的遲到經歷,還是長期累犯,卻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就沒有那麼喜歡遲到,尤其是約定好時間,基本上都會提前到達或是準時到達,心態上有點轉變,後面反而對遲到的人有點不耐煩。

曾經思考這個問題,我到底是因為遲到而不開心,還是因為沒有守信而不開心,約定時間在我看來也是一個承諾,當做了這個承諾後就應該做到,而不是覺得無所謂,不然約時間幹嘛?當然有突發狀況或是交通上耽擱是可以理解的,沒有那麼不近人情,不過這個也是人性吧。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