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材|半夏

生半夏:揀去雜質,篩去灰屑。

法半夏:取淨半夏,用涼水浸漂,避免日曬,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,斟酌調整浸泡日數。泡至10日後,如起白沫時,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,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,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,取出略晾。另取甘草碾成粗塊,加水煎湯,用甘草湯泡石灰塊,再加水混合,除去石灰渣,倒入半夏缸中浸泡,每日攪拌,使其顏色均勻,至黃色已浸透,內無白心為度。撈出,陰乾。 (每半夏100斤,用白礬2斤,甘草16斤,石灰塊20斤)

姜半夏:取揀淨的半夏,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,另取生薑切片煎湯,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,取出,晾至六成乾,悶潤後切片,晾乾。 (每半夏100斤,用生薑25斤,白礬12斤兩,夏季用14斤兩)

清半夏:取揀淨的半夏,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,加白礬與水共煮透,取出,晾至六成乾,悶潤後切片,晾乾。 (每半夏100斤,用白礬12斤兩,夏季用14斤兩)
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修事半夏四兩,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,頭醋六兩,二味攪令濁,將半夏投於中,洗三遍用之。半夏上有隟涎,若洗不盡,令人氣逆,肝氣怒滿。 ②陶弘景:半夏,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,令滑盡,不爾戟人咽喉。  

各種半夏炮製品的比較
生半夏:取原藥材,除去雜質,洗淨,乾燥,用時搗碎。有毒,多外用,以消腫止痛為主。

清半夏:白礬浸泡或煮或醃製。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,降低了毒性,以燥濕化痰為主。類圓形或腎形厚片,直徑6~18mm,表面乳白色,週邊黃棕色,中間隱現黃白色筋脈點。氣微辣澀。

姜半夏:姜礬煮或醃製或蒸製,或姜炒。溫中化痰,降逆止嘔為主。形如清半夏,薄片,表面有光澤,透明,片麵灰黃色或淡黃色,角質樣,質脆。微有辣味,微具姜氣。

法半夏:石灰制半夏。治寒痰、濕痰為主,同時具有調脾和胃的作用。形如生半夏,內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,粉性足,質鬆脆,氣微,味淡。

竹瀝半夏:半夏或法半夏,竹瀝拌透陰乾。溫燥大減,適於胃熱嘔吐,肺熱痰黃稠粘,痰熱內閉中風不語。

半夏曲:生半夏浸泡曬乾研粉,薑汁、麵粉調勻,發酵製成。化濕健脾,消食止瀉。

【性味】辛,溫,有毒。

①《本經》:辛,平。

②《別錄》:生微寒,熟溫,有毒。

③《藥性論》:有大毒。

④《日華子本草》:味辛。

⑤(醫學啟源》:《主治秘要》雲,性溫,味辛苦。

【歸經】入脾、胃經。

①《湯液本草》:入足陽明、太陰、少陽經。

②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:入肺、脾、胃三經。

③《本草經疏》:入足太陰、陽明、少陽,手少陰經。

④《本草匯言》:入手陽明、太陰、少陰三經。

⑤《本草再新》:入肝、脾、肺三經。

【功用主治】本品辛散溫燥有毒,主入脾胃兼入肺,能行水濕,降逆氣,而善祛脾胃濕痰。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,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,故為燥濕化痰,降逆止嘔,消痞散結之良藥。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,如二陳湯、小青龍湯,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,如半夏白朮天麻湯,還可治風痰吐逆,頭痛肢麻,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等症,如玉壺丸。


臨床應用

1. 用於痰多咳嗽。用半夏的地下部分製成半夏露糖漿,用於痰濕壅滯、咳嗽氣逆等,與陳皮、茯苓等配伍;治痰多咳嗽,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。可用治寒痰,宜與白芥子、生薑等同用;因其化痰力佳,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,治熱痰可與瓜蔞、黃芩等配伍;治風痰,宜與天南星等同用。

2. 用於胸脘痞悶,胸痺,結胸。痰濕內阻、胸脘痞悶者,可配陳皮、茯苓等同用;如寒熱互結,可配黃芩、黃連、乾薑等。此外,又常用於胸痺疼痛,配瓜蔞、薤白等同用;治結胸可與瓜蔞、黃連等同用。

3. 用於癭瘤瘰癧、瘡瘍腫痛、梅核氣等。治癭瘤瘰癧痰核,與海藻、昆布、貝母等配用。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,調醋外敷,有散結消腫的功效。用治梅核氣,可配厚朴、紫蘇等。

4. 用於胃氣上逆、噁心嘔吐。治胃寒嘔吐,可配合生薑或藿香、丁香等品;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、竹茹等藥;治妊娠嘔吐,可配合灶心土等品;治胃虛嘔吐,可配人蔘、白蜜同用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