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藥材|香附

 香附,原名「莎草」,始載於《名醫別錄》,列為中品。《唐本草》始稱香附子。《本草綱目》列入草部芳草類,名「莎草香附子",並云:「莎葉如老韭葉而硬,光澤有劍脊棱,五、六月中抽一莖三棱中空,莖端復出數葉,開青花成穗如黍,中有細子,其根有須,須下結子一、二枚,轉相延生,子上有細黑毛,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,採得燎去毛,暴乾貨之」。《植物名實圖考》有香附的播圖。現今所用香附及其加工習慣與歷代本草所載相符。


毒性:無毒

歸經:三焦經、肝經

藥性:寒

藥味:辛



性味:辛微苦甘,平。


①《別錄》:味甘,微寒,無毒。


②《本草衍義》:味苦。


③《滇南本草》:性微溫,味辛。


④《綱目》:氣平,味辛微苦微甘。


歸經:入肝、三焦經。


①《綱目》:手足默陰、手少陽,兼行十二經、八脈氣分。


②《雷公炮製藥性解》:入肺、肝、脾、胃四經。


貯藏:置陰涼乾燥處,防蛀。


功能主治:理氣解郁,調經止痛。用於肝鬱氣滯,胸、脅、脘腹脹痛,消化不良,月經不調,經閉痛經,寒疝腹痛,乳房脹痛。


(1)理氣解郁:用於肝氣鬱結之胸脅及胃腹脹痛。


配柴胡、青皮治胸脅痛。


配高良姜(名良附丸)治胃寒痛。


(2)調經止痛:用於肝氣鬱結之月經不調、小腹脹痛。


配艾葉治寒凝氣滯之行經腹痛。


①《別錄》:主除胸中熱,充皮毛,久服利人,益氣,長鬚眉。


②《唐本草》:大下氣,除胸腹中熱。


③《醫學啟源》:快氣。


④李杲:治一切氣,並霍亂吐瀉腹痛,腎氣,膀胱冷,消食下氣。


⑤《湯液本草》:治崩漏。


⑥《滇南本草》:調血中之氣,開郁,寬中,消食,止嘔吐。


⑦《綱目》:散時氣寒疫,利三焦,解六郁,消飲食積聚,痰飲痞滿,跗腫,腹脹,腳氣,止心腹、肢體、頭、目、齒、耳諸痛,癰疽瘡瘍,吐血,下血,尿血,婦人崩漏帶下,月候不調,胎前產後百病。


藥理作用


①對子宮的作用。香附子(購自南京,據說產於廣東)5%流浸膏,能抑制豚鼠、家兔、貓、犬等離體子宮(已孕及未孕)的收縮,對子宮肌張力的弛緩作用,與當歸流浸膏相似,但效力較弱。


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。


②鎮痛作用用小鼠電盤刺激法,香附子(采自貴陽)20%醇提取物0.5毫升/20克體重皮下注射,能明顯提高小鼠痛閾。


③抗菌作用塊根有抗菌作用,其提取物對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。


宜忌:凡氣虛無滯、陰虛血熱者忌服。


①《綱目》:得童子小便、醋、芎藭、蒼朮良。


②《本草經疏》:凡月事先期者,血熱也,法當涼血,禁用此藥。


③《本草匯言》:獨用、多用、久用,耗氣損血。


用法用量:6-9g


內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,散。


外用:研末撒、調敷或作餅熱熨。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