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盛頓DC、費城、紐約三天兩夜的旅行團。其實比較像是入過費城。費城剛好在華盛頓DC與紐約的中間。自由鐘與獨立廳就是唯一的景點。假如對於費城有興趣的旅客最好還是自行前往。參加旅行社的行程不會在這裡待太長時間。不過據曾經在費城唸書的朋友說,費城真的是沒有什麼好玩的。去看過自由鐘就可以算是有去過費城了。不知道真的假的?費城有那麼無聊無趣?
自由鐘(英語:Liberty Bell),又稱獨立鐘,過去稱為州議會大廈鐘(英語:State House Bell)或舊州議會大廈鐘(英語:Old State House Bell),是美國獨立的標誌性象徵,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,象徵著自由和公正。
自由鐘曾放置在賓夕法尼亞州議會大廈(現更名為美國獨立紀念館)的鐘樓上,今天的鐘陳列於街對面的自由鐘中心,大鐘是1752年由倫敦萊斯特和帕克公司(後被稱為白教堂鐘鑄造廠)受賓夕法尼亞省議會委託製作,並且鑄有「直到各方土地上所有的居民均宣告自由。」的字樣,這段文字出自《聖經》的《舊約·利未記》25:10,大鐘在抵達費城後第一次敲響,並由當地工人約翰帕斯和約翰斯托兩次重鑄,他們的姓氏也出現在大鐘上。早年,大鐘被用來召集立法者參加立法會議,並提醒公民注意會議時間和公告。
傳統上,人們認為大鐘是在1776年7月8日,大陸會議的代表約翰·尼克森(英語:John_Nixon_(financier))上校宣讀《獨立宣言》前敲響此鐘來召集費城的市民而出名,但歷史學家對此存有疑問,因為當時懸掛該鐘的議會大廈尖塔存在嚴重的問題。1774年的大陸會議和1775年的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都敲響過此鐘,美國獨立後,鐘雖變得較默默無聞,在1837年之前被稱為「獨立鐘」或者「老洋基的鐘」。直至19世紀中葉美國廢奴主義運動興起,廢奴主義者把鐘上的銘文大肆宣傳,這鐘才被世人稱呼為「自由鐘」。
自由鐘在19世紀初出現獨特的大裂縫,人們無法確定自由鐘破裂的原因,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稱,當1835年首席大法官約翰·馬歇爾去世後,鐘在敲響時破裂了,自1885年開始,自由鐘被允許展示在各種博覽會和愛國集會。二戰後,費城允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接管大鐘同時保留所有權。在冷戰期間,自由鐘視為自由的象徵,並且是60年代民權運動的熱門場所。1976年,大鐘從獨立廳搬到附近購物中心的展館,然後於2003年搬到與展館相鄰的的自由鐘中心。作為美國文化的象徵,自由鐘廣泛見之於許多書籍、文藝、美術等文化作品。

美國獨立紀念館(又稱獨立廳,Independence Hall)是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棟喬治風格的紅磚建築物。建於1732年到1753年之間,由埃德蒙·伍利和安德魯·漢密爾頓設計,伍利主持修建。該建築最高處距地面41m(135ft)。該建築初由賓夕法尼亞殖民議會批准修建,作為賓夕法尼亞殖民當局的州議會的議場。另外兩座小型建築毗鄰獨立紀念館:東側的舊城廳(Old City Hall)和西側的國會廳。1776年7月4日,來自英國殖民下的北美十三州的代表在這里簽署了由托馬斯·傑斐遜撰稿的美國獨立宣言。1787年,美國憲法也在此地制定。在1790年到1800年費城作為美國首都的這段期間,該建築是美國國會的所在地。
1979年,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。今天也是美國獨立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。
室內有導覽,能參觀的部分只有1樓。二樓是沒有開放參觀。
國會廳(Congress Hall)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座建築,靠近栗樹街與第六街路口,自1790年12月6日至1800年5月14日,美國國會設於此處在此期間,美國接納了三個新州:佛蒙特、肯塔基和田納西,批准了美國憲法的權利法案,以及兩位總統就職:喬治·華盛頓(第二次)和約翰·亞當斯。
20世紀,國會廳恢復了1796年的原貌,現在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,位於國家獨立歷史公園內,向公眾開放。國會廳不應與位於隔壁的獨立廳(Independence Hall)混淆。
這裡最大的歷史意義就是獨立宣言在這裡簽署與批准。其實對於歷史不敢興趣的人,來這裡也會覺得很無聊。基本上拍完照片就可以離開的景點。尤其是在導覽解說的時候,其實大部分人都聽的有一搭沒一搭的。真的認真聽的人不多。都是好奇的想法比較多,想看看過去的歷史環境。但對於背後的故事沒有特別感興趣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