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味歸經
性味:甘,微溫。
歸經:歸肺、脾、肝、腎經。
功效主治黃芪有益氣固表、斂汗固脫、托瘡生肌、利水消腫之功效。用於治療氣虛乏力,中氣下陷,久瀉脫肛,便血崩漏,表虛自汗,癰疽難潰,久潰不斂,血虛萎黃,內熱消渴,慢性腎炎,蛋白尿,糖尿病等。炙黃芪益氣補中,生用固表托瘡。
藥用配伍(主要的四點應用)補中益氣
(1)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、食少便溏、肢倦無力等症,常與黨參、白朮、山藥同用;
(2)氣虛下陷、內臟下垂,如脫肛、子宮脫落、胃下垂等,常與黨參、升麻、柴胡等同用,方如補中益氣湯。
固表斂汗
(1)表虛自汗,多用於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。如表氣不固,外感風寒而汗出,用黃芪配白朮、防風治之,久服必效。方如玉屏風散;也可配浮小麥、麻黃根等。
(2)陰虛盜汗,可與生地、麥冬等滋陰葯同用。
利水消腫
(1)急性腎炎水腫,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,並常與防已、茯苓、白朮等合而用之,方如防己黃芪湯;
(2)慢性腎炎水腫、脾腎虛者,常與黨參、白朮、茯苓同用。
托瘡排膿
(1)陽氣虛弱,用於瘡瘍久不潰破而內陷,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。癰疽久不穿頭,常與穿山甲、皂角刺、當歸、川芎同用;
(2)瘡瘍久潰不愈,用於瘡瘍潰破後,久不收口,有生肌收口之作用,且常配銀花、皂刺、地丁等。膿液清稀,常與黨參、肉桂等同用。
此外,黃芪還應用於糖尿病、腦血管意外後遺症、高血壓病、風濕病、多發性神經炎、肌無力症等多種疾病。
6、配伍禁忌表實邪盛,氣滯濕阻,食積停滯,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,以及陰虛陽亢者,均須禁服。
1.《本草經集注》:「惡龜甲。」
2. 徐之才《葯對》:「惡龜甲、白鮮皮。」
3.《醫學入門.本草》:「蒼黑氣盛者禁用,表實邪旺者亦不可用,陰虛者亦宜少用。」「畏防風。」
4.《本草經疏》:「功能實表,有表邪者勿用;能助氣,氣實者勿用;能內塞,補不足,胸膈氣閉問,腸胃有積滯者勿用;能補陽,陽 盛陰虛者忌之;上焦熱盛,下焦虛寒者忌之;病人多怒,肝氣不和者勿服;痘瘡血分熱甚者禁用。」
5.《藥品化義》:「若氣有餘,表邪旺,腠理實,三焦火動,宜斷戒之。至於中風手足不遂,痰壅氣閉,始終皆不加。」
6.《本草新編》:「骨蒸、癆熱與中滿之人忌用。」
7.《本草彙纂》:「反藜蘆,畏五靈脂、防風。」
7、用法與用量10~30g 。
8、貯藏置通風乾燥處,防潮,防蛀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