莊子「心齋」出自《莊子‧人間世》。請教遊專門講橫獨斷的衛國君的方法,孔子叫他先做到“心齋”,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,而是精神上的齋戒。
譯文:「回曰:敢問心齋?仲尼曰:若一志,無聽之以耳,而聽之以心;無聽之以心,而聽之以氣;聽止於耳,心止於符。
淺釋要義:顏回問:「心齋」是什麼意思?但不是用聽,是用心聽。氣的本質是虛的,它要等待一個東西來和它相集合,只有「道」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,工夫做到心同太虛一樣,甚至是心齋。
「心齋」這種工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,所謂“道以始終之”,本無階段可分,但為了方便學者入門,也可劃分幾個步驟:
一、《若一志》
僧人做工夫時心中思想要專一,如果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攪,則靜功很難練得好。一滅雜念之心,豈不更糟?
二、“無聽之以耳,而聽之以心”
念頭歸一了,就用「聽」字訣開始做工夫。凡呼吸系統正常的人,鼻中吸氣都沒有聲音,所以說“勿用耳聽”,雖然沒有聲音,但自己卻能夠感知鼻中吸氣一出一入,或快或慢,或粗或細。皆任其自然,不用意念去支配。
三、“無聽之以心,而聽之以氣”
聽息的工夫乾了久了,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,氣已不能作為心的對象。氣和神雖然團結在一起,尚未達到混沌境界,還有一點點知覺,繼續做下去,並不需要很多時間自然就完全無知覺了。說以心聽氣,使心和氣相對立,不如說以氣聽氣,使心和氣兩者之間泯去裂痕,所以說“聽之以氣”。就不要再著意於“聽”了。
四、“聽止於耳,心止於符”
初下手工夫,注意力集中在「一」字決,等念頭歸一之後,就注意力「聽」字決。用「止」 」字決了。所謂「聽止於耳」,就是教人不要再著著意於聽。此時已經漸漸的進入到了混沌境界中,神氣合一,心的知覺已經失效,所以說「心止」於符」。符是符合之意,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無覺的,這種外表看上去象睡著了一樣,但內部的情況卻大不相同。
五、“氣也者,虛而待物者也,唯道集虛,虛者心齋也”
由淺入深一步逐漸達到「虛」的境界,這個「虛」是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到的,不是有意識造出來的。原是由後天返回先天,至此已在先天境界中了解了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