實踐智慧與美德:布魯克斯解析有意義人生的三大基石
在現代社會中,我們經常被各種追求享樂的「幸福秘訣」所吸引,但亞瑟·布魯克斯(Arthur Brooks)在他的專欄文章中不斷強調,真正的持久幸福與有意義的生活,並非來自短暫的感官刺激,而是植根於習慣的培養和美德的實踐。這條道路雖然需要付出努力,但其帶來的回報是深刻而穩固的。
布魯克斯的見解,與古典哲學的智慧不謀而合,共同描繪了一條通往「幸福的生命」(eudaimonia)而非僅止於「享樂」(hedonia)的康莊大道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運用實踐智慧與培養美德,來打造一份真正有意義的人生呢?
一、實踐智慧:將理念化為行動的指引
實踐智慧(Phronesis),或稱為明智,是關於如何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以達成美好目標的能力。布魯克斯將其化為具體的生活原則:
- 專注於習慣,而非速成:他明確指出,持久的幸福來自於有意識的日常習慣,而非一時的「幸福秘訣」或捷徑。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投入承諾和努力,就像任何值得追求的目標一樣。例如,養成關閉手機通知的習慣,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管理。
- 「認識你自己」與行動的連結:布魯克斯強調,當情緒低落時,可以自問快樂的人會怎麼做,並依此制定行動計畫。這種「假裝如此」的原則,即使在感覺不對勁時也能引導我們採取積極的行為。這正呼應了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箴言「認識你自己」(Know thyself),強調在生活有所進展前,必須先清楚自己的現況。
- 擺脫過度依賴外在評價:塞內卡認為,人應當為良知而行事,而非為了公眾輿論。布魯克斯也支持這一點,指出堅持正直和一致性才能帶來幸福,而虛偽只會導致不快樂。現代社會中,社群媒體上不斷的社會比較,正是許多人感到不快樂的原因之一。
- 掌控內在,而非外在:斯多葛學派教導我們,有些事物在我們的控制範圍內,有些則不在。我們應該專注於控制自己的思想、意圖、慾望和決定,而不是健康、財富、名譽等外在因素。布魯克斯也以此來比喻手機成癮,強調真正的自由來自於「自我的主宰」。
二、美德的培養:有意義生活的核心元素
美德不僅是高尚的品質,更是需要透過刻意練習和深化的習慣。布魯克斯強調,這些美德是通往穩定幸福的基石:
-
愛:願他人的好
- 布魯克斯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觀點,將愛定義為「願他人的好」(to will the good of the other)。他指出,人若愛人並利用事物,而非利用人並愛事物,才能真正快樂。
- 研究顯示,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會導致情緒波動,而關注他人需求則能帶來穩定的幸福。在工作中尋找「服務他人」的意義,例如,一個保險業務員可以將自己的工作視為「為他人消除恐懼,讓他們能夠自由地創造價值」,這也印證了為他人服務的重要性。
- 老子在《道德經》中寫道:「以愛之故,人無所懼」(Through Love, one has no fear),這與布魯克斯教導孩子們「愛勝於懼」的「愛本源論」相呼應。
-
謙遜:克服恐懼與完美主義
- 布魯克斯視謙遜為解決完美主義和對失敗恐懼的關鍵。他提到但丁《神曲》中傲慢的撒旦被凍結在冰中,意指驕傲會讓人停滯不前,而謙遜則能讓人從被他人或自己評判的恐懼中解脫。
- 他推薦二十世紀初西班牙紅衣主教拉斐爾·梅利·德爾·瓦爾(Rafael Merry del Val y Zulueta)的「謙卑禱文」,並非祈求免受羞辱,而是祈求能處理好對羞辱的恐懼感。這是一種深刻的內在修煉,與蘇格拉底「認識你自己」的哲學理念相呼應。
- 自我物化,即將自己簡化為單一特質(如外貌或職業),會阻止我們體驗真正的幸福,並限制我們成為完整、真實的自我。謙遜有助於我們超越這種片面的自我認知。
-
節制:中庸之道
- 塞內卡提出的「凡事有度」(All things in moderation)不僅是一種道德優越,更能帶來內心的平靜。研究也支持了這一點,指出即使在美德方面,也需要節制,例如勤奮不應變成工作狂。
- 柏拉圖在《斐萊布篇》(Philebus)中探討了快樂與智慧的關係,強調將快樂或痛苦追求到極致會導致混亂和瘋狂。真正的善是一種秩序、適度和充足的生活,這需要節制。
- 伊壁鳩魯學派雖然強調快樂,但塞內卡認為,他們的快樂被限定在「自然的滿足」之內,真正的節制是必要的,否則過度的快樂也會變成有害。
- 節制也體現在對慾望的控制,例如戒除手機成癮。伊比鳩魯(Epictetus)曾教導:「沒有人是自由的,除非他是自己的主人」(No man is free who is not master of himself)。
-
正義與正直:利他與真誠
- 布魯克斯強調,應該將焦點從「我想要什麼」轉移到「人們最需要我提供什麼」。這是一種將自身利益與他人福祉相結合的正義觀。
- 蘇格拉底在《高爾吉亞篇》(Gorgias)中堅定地認為,行不義比遭受不義更為惡劣。他認為遭受懲罰能改善靈魂,從惡習中解脫,因此公正能淨化靈魂,是最大的善。真正的修辭學家應該是公正的人,其目標是將正義植入公民的靈魂,而非僅追求個人滿足。
- 正直也意味著在獨處時與在公開場合一樣行事。研究表明,「不真誠的自我認知」會損害我們作為真實、一致和連貫的自我需求。
-
真實:追求不變的真理
- 柏拉圖在《理想國》(Republic)中將真實視為美德。他認為,真正的知識和真理關乎永恆和不變的事物,而感官世界的事物則是短暫和變化的。辯證法(dialectic)作為最高的知識形式,能引導靈魂從假設走向更高的真理。
- 達賴喇嘛的觀點也與此契合,他認為真理需要不斷的調查和評估,而非盲目的信仰。教條和偏見會阻礙對生命問題的客觀探討,因此我們必須對不同的思想和觀點保持開放和尊重。
結語:將智慧與美德融入生活
亞瑟·布魯克斯的哲學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藍圖,指引我們超越短暫的享樂,追求一種根植於實踐智慧和美德的深層意義。這條道路要求我們:
- 培養有意識的習慣,而非尋求捷徑。
- 從服務他人中找到幸福,將愛延伸至更廣闊的社群。
- 擁抱謙遜,擺脫對失敗的恐懼和對完美的執著。
- 實踐中庸之道,避免過度沉溺於感官或物慾。
- 堅守內心的正直與正義,不為外在評價所動。
- 持續探索真實與智慧,讓思想不斷提升。
正如布魯克斯所言,幸福是享受、滿足和目的的結合。透過將這些古老的智慧和現代的研究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,我們可以逐步構築一個更充實、更具意義的人生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