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是否曾想過,除了基因和醫療進步,還有什麼能讓我們活得更久、更健康?享譽全球的心臟病學家、基因組學和精準醫學專家埃里克·托波爾博士(Eric Topol)在其新書《超級長壽者》(Super Agers)和Substack電子報《Ground Truths》中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概念:「生活型態+」(Lifestyle+)。這個「+」號,正是解鎖健康老化的關鍵所在,它超越了我們對「健康生活」的傳統認知,將更多不容忽視的因素納入其中。
托波爾博士指出,儘管高科技的生物醫學技術不斷湧現,但最能為我們生命增加健康年歲的,往往是這些看似「老派」卻極其有效的日常選擇。這些基於大量實證數據的「低科技」方法,其效果甚至可能超越許多昂貴的藥物與干預措施。
那麼,「生活型態+」究竟包含了哪些層面呢?讓我們一探究竟:
1. 飲食:你吃什麼,你就是什麼
飲食是「生活型態+」的核心基石,但其影響遠比想像中深遠。
- 警惕超加工食品(UPFs):托波爾博士將超加工食品(UPFs)比喻為「不明飛行物」(UFOs),稱它們是「非食物」(not even food),是一種工業化生產、不自然的物質。這些UPFs含有大量化學添加劑和人工成分,會導致血糖和胰島素急劇飆升,與多種慢性疾病,如心血管疾病、代謝症候群、肥胖、認知障礙、多種癌症,以及更高的全因死亡率息息相關。他甚至預計,UPFs的危害性最終將會像香菸一樣被廣泛認識。
- 擁抱植物性飲食與地中海飲食:研究強烈建議限制UPFs的攝取,並優先選擇水果、蔬菜、豆類、全穀物、堅果、種子和健康的脂肪(如橄欖油和酪梨)。托波爾博士強調,地中海飲食的整體模式已被多項隨機對照試驗和觀察性研究證實,能顯著降低全因死亡率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。
- 減少紅肉和加工紅肉:這類食物與全因死亡率增加、失智症風險及腸道菌群失衡(產生有害代謝物TMAO)有關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已將加工紅肉列為「致癌物」。用堅果或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替代加工紅肉,能顯著降低失智症風險。
- 重視膳食纖維:每天攝取25-30克纖維,可降低15-30%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,有助於穩定血糖和降低膽固醇。
- 個性化飲食的未來:雖然目前還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「最佳飲食」,但托波爾博士提到,利用連續血糖監測器(CGM)、腸道微生物組數據和人工智慧(AI),未來有望實現高度個性化的飲食建議,精準預測個體對食物的反應,甚至改善葡萄糖調節。
2. 運動:最強大的醫療干預
斯坦福大學的尤安·艾希利教授(Euan Ashley),同時也是「分子轉導體育活動聯盟」(MoTrPAC)的領導者之一,在與托波爾博士的對話中引述研究指出:「一分鐘的運動能為你帶來五分鐘的額外壽命。」如果進行高強度運動,甚至能帶來七到八分鐘的額外壽命。托波爾博士將運動譽為「目前已知最有效的醫療干預」。
- 全身性的益處:運動對身體的所有主要器官系統都有益,包括心血管健康、大腦功能、免疫系統、骨骼和肌肉力量。它還能顯著改善心理健康,其效果甚至可能超過許多抗憂鬱藥物。
- 有氧與肌力並重:托波爾博士糾正了過去只強調有氧運動的錯誤,強調肌力訓練(如伏地挺身、引體向上、深蹲等)對於維持肌肉量、骨密度、平衡感和預防跌倒至關重要,尤其是在年齡增長肌肉量會顯著流失的情況下。
- 循序漸進,持之以恆:即使是零碎的身體活動或每天短短的幾分鐘,也能帶來顯著的益處。重要的是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,並將有氧和肌力訓練結合起來。
- 永不嫌晚:一個93歲的老人從70多歲才開始規律運動,贏得世界划船冠軍並擁有媲美年輕人的身體機能,證明了「活到老,動到老」的道理。
3. 睡眠:大腦的「洗滌」時刻
托波爾博士強調,睡眠是「維持人類生命不可或缺的生物狀態」,其重要性與空氣、食物、水並列。
- 清除大腦毒素:睡眠期間,大腦會透過**淋巴系統(glymphatic system)**清除代謝廢物,包括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-類澱粉蛋白。一晚的睡眠不足就可能導致β-類澱粉蛋白的累積,長期睡眠不足則會增加失智症的風險。
- 最佳時長與規律性:約七小時是最佳睡眠時長。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對認知功能、心理健康及心血管健康產生負面影響。保持規律的作息、睡前避免進食和酒精、確保涼爽黑暗的臥室,都是促進健康睡眠的有效方法。
- 警惕安眠藥:諷刺的是,一些常見的安眠藥,如安眠藥(zolpidem),反而會抑制淋巴系統的廢物清除功能,可能對大腦健康產生不利影響。
4. 環境毒素:無處不在的隱形威脅(「+」的關鍵)
「生活型態+」強調了環境暴露對健康的巨大影響,這常常是人們所忽略的。
- 微塑膠與奈米塑膠(MNPs):這些無處不在的塑膠碎片已在我們體內的各個器官(包括動脈斑塊、大腦、肝臟、腎臟、胎盤、精液等)中被發現。最近的研究發現,微塑膠在大腦中的濃度遠高於其他重要器官,且與失智症患者大腦中的高濃度微塑膠有關。動脈斑塊中含有MNPs的患者,罹患心臟病、中風或死亡的風險增加了4.5倍。
- 空氣污染:細懸浮微粒(PM2.5)與多種死亡原因、糖尿病、認知能力下降和炎症反應相關。
- 永久性化學品(PFAS):這類「永遠的化學品」不易分解,與多種癌症、肥胖、高血壓及器官損傷相關。
- 其他毒素:二手菸、氡氣、殺蟲劑、噪音污染、過度的醫療影像輻射以及重金屬暴露,都對健康構成顯著威脅。
5. 社會連結:別讓孤獨侵蝕健康
托波爾博士指出,孤獨感和社交孤立被視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,與全因死亡率、心血管死亡率和癌症相關死亡率的顯著增加有關。保持活躍的社交連結,是「生活型態+」中不可忽視的一環。
6. 社會經濟地位:被低估的健康決定因素
托波爾博士強調,社會經濟地位是一個常常被低估的健康決定因素,其影響力不亞於吸菸、高酒精攝取或缺乏體力活動。較低社會經濟地位的人群,往往不成比例地面臨飲食不佳、睡眠不足、空氣污染暴露較多、體力活動較少等問題。
總結而言, 埃里克·托波爾博士透過他的研究和著作,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更為全面且富有科學依據的健康老化藍圖。「生活型態+」的核心理念是,健康的長壽並非僅仰賴高科技醫療,而是從我們最基本的日常行為、我們所處的環境,以及我們的社會連結中汲取力量。全面且持續地改善這些生活型態因素,有望為我們的生命增加數年甚至數十年的健康壽命。與其等待「奇蹟藥丸」,不如從今天開始,透過這些有科學依據的方法,掌握自己健康的未來!
您正在實踐哪些「生活型態+」的建議呢?歡迎在評論區分享您的經驗!
0 留言